原标题:二月二龙抬头节,牢记“5大禁忌”和“3大习俗”,一整年都顺当
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?很多地区过完正月十五,年味儿就已经越来越淡了,二月二作为民间传统节日,算是为春节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。农历二月初二大地开始回暖,春耕的步伐也越来越近了,过去民间有很多关于这个节日的传说,但最流行的就是“龙抬头”。
据说这一天,被压在山下的龙得到了解救。二月二龙抬头,民间流行“五大禁忌”和“三大习俗”,一整年都顺当,你听说过吗?
“二月二,龙抬头”的由来二月二又称龙抬头、青龙节、春龙节,或春耕节、农事节等。从这个节日的名称中就可以得知,这也是一个和农业有关系的节日。龙作为华夏民族的精神图腾,在华夏儿女心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,因为华夏儿女都自称龙的传人。
相传人间曾有过一次极为严重的干旱灾害,由于天不下雨地里的庄稼都枯死了,所以根本长不出粮食来,一时间饿殍遍地。负责降雨的龙王看不过去了,于是背着玉帝给人间降了一场大雨,老百姓虽然得救了,但龙王却因为触犯天条被压在了山下。
玉帝扬言金豆开花之日,才是龙王重返天宫之时。于是人间的老百姓便开始想办法,有一天一户人家用玉米蹦爆米花的时候,发现金黄色的爆米花不就是金豆吗?于是受尽折磨的龙王得救,而这一天恰巧是二月初二。
其实,民间之所以有很多龙王庙,或者说将二月二称为“龙抬头”,原因就在于在靠天吃饭的时代,敬龙祈雨、保佑丰收才是本意。汉族、鄂温克、达斡尔、满、蒙古、赫哲族,每年二月初二都有很多特色民俗,其中有五大禁忌。
二月二龙抬头的五大禁忌第一、出嫁女儿忌在娘家过二月二
过去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比较低,所以出嫁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,在娘家要伺候丈夫孩子和公婆,回到娘家又被当做外人。民间有很多关于出嫁女儿不能回家的习俗,例如,大年三十和二月二女儿都不能在娘家过。
按照民间的说法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,出嫁的女人之所以不能在娘家过,主要是因为二月二时,很多地方都已经开始准备春耕了。如果已经出嫁了就要回婆家帮忙了,如果一直不回婆家而是待在娘家,那么就会引起公婆的不满。
第二、妇女不得在娘家分娩
女人生孩子虽然说是一件大事,但由于过去有很多条条框框,所以也就衍生出了出嫁女儿,不能在娘家分娩的习俗。尤其是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,由于节日气氛较浓,所以每个人都希望开开心心,但节日时最怕见到血。
而女人生孩子时必然会见血,所以会被娘家人认为是一件倒霉的事情,而且一整年都会倒霉运。故此而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回娘家生孩子,就会把噩运带给娘家人,相反还会把好运带到婆家。
第三、不动针线,不用剪刀
农村父女不会针线活都会被人笑话,因为在她们小的时候,母亲就会教她们针线活,认为这样长大后能嫁得出去。如果笨手笨脚不会针线活,那么就会被婆家人嫌弃。但为什么二月二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、不能动剪刀呢?
原因就在于这个习俗和古老的传说有关系,据说苍龙在二月二这一天抬头观望天下,这样做会刺伤“龙目”,也就是龙的眼睛。同时,也不能纺棉花织布,因为很容易织烂龙的身体。至于不用剪刀则和不动针线意思相近,因为剪刀会剪断龙的身体。
第四、忌说“吃醋”,叫“用忌讳”
据说在方言中“吃醋”和“妒忌”读音相近,二月二是一个喜庆的日子,最怕的就是有小人作祟。所以人们为了避免招小人,在这一天都不会说“吃错”,而是将其称作“用忌讳”。
第五、忌讳吃面条
面条是一种非常好吃的面食,无论南北地区都有吃面条的食俗,在二月二这一天,家家户户都不会擀面条。因为吃面条就是“吃龙须”, 一旦惹怒了龙王就会遭遇洪涝灾害,所以人们都不会吃面条,就连喝粥、吃大米饭都不行,所以只能吃烙饼了。
二月二龙抬头的三大习俗第一、二月二,剃龙头
在很多地区都有正月不理发的传统习俗,甚至为此还创造一句俗语:“正月理发死舅舅”,而到了二月二因为是龙抬头的日子,所以人们基本上都会在这天理发。在二月二理发一年都有交好运,也有鸿运当头的寓意。其实, “死舅舅”应该是“思旧”的错误读法,寓意对过去一年的怀念。
第二、二月二,炒豆子
据说很多地方在二月二这天啊,都有炒豆子的,习俗。常言道:“二月二,龙抬头,家家锅里嘣豆豆,惊醒龙王早升腾,行云降雨保丰收。 ”炒完豆子之后全家人一起吃豆子,寓意团圆、和美、兴旺。
第三、龙抬头,吃猪头
二月二家家户户都会买猪头肉,尤其是北方地区这种习俗非常兴盛,人们之所以吃猪头肉,原因就是希望新的一年有个好兆头。由于养猪对于农民来说,不仅能给一家人提供肉食,而且还能在过年期间卖上好价钱,改善一下家里的条件,总而言之也寄托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。
结 语
这就二月二的“3吃4不做”,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,这些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习俗,还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,期望龙王保佑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。当然,这些习俗文化中也有一定的迷信色彩。
龙抬头是什么意思“二月二,龙抬头”,古代天文学方面,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。每到二月春风以后,黄昏时“龙角星(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)”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,故称“龙抬头”。”
3月14日是农历二月初二。
一些标明传统节日的日历,
在这一天下面写着“龙抬头”几个字。
“二月二,龙抬头”是什么意思?农历二月二日。古中和节。传说此日安眠了一冬的龙抬起头来。
作为一个传统节日,
它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内涵?
北宋松所《神龙图》
很多人说,龙抬头,不就是龙把头抬起来吗?但龙只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,又有谁见过龙抬头?古人把二月二定为龙抬头的日子,显然是捏造出来的。
但我们现在认为很荒唐的事情,古人却深信不疑。首先,古人认为龙是真实存在的。
据《史记夏本纪》记载,夏朝孔甲为帝时,从天上降下两条龙,雌雄各一。孔甲不会饲养,便找到一个曾经学过养龙的人来养它们,这个人名叫刘累,孔甲为了这件事,还专门赐一个姓给刘累,称他为“御龙氏”。
可是这个刘累其实不会养龙,没过多久,雌龙就死了。刘累把它做成一道菜,献给孔甲吃,孔甲不知是龙肉,还吃得津津有味。后来,孔甲派人来取这两条龙,刘累怕东窗事发,就畏罪潜逃了。
《史记》在古代号称“信史”,人们都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。此外,在我国早期的象形字中已有“龙”字。我国最古老的经典《周易》,第一卦的爻辞就提到龙,并称龙为三栖动物,可潜于渊,可现于田,可飞上天。各朝代的历史,都有龙现身的记载。
“龙抬头”源于自然天象崇拜,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。
“龙抬头”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,但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之后。
“龙抬头”相关的活动很多,但不论哪种方式,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,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。就全国而言,由于地域不同,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。龙是神话里生活于大海中的神异生物,司掌行云布雨,常用来象征祥瑞。
自古以来,人们在仲春“龙抬头”这天敬龙庆贺,以祈龙消灾赐福、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农历“二月二”,既是“龙抬头节”,又是土地神诞辰“社日节”。
由于节期重叠,南方部分地区“二月二”既有龙抬头节习俗又有祭社习俗,如在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区,“二月二”(古时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)多以祭社(土地神)为主,祭龙多在“龙飞天”的端阳。